爺爺的歸園
春節才過幾天,我就迫不及待地踏上返鄉之路,第二次回到湖南衡陽祭祖省親,希望彌補上次未能得見一些親人們的遺憾。去年之行,我在湖南的親戚除了母親蔣家那邊的,其他人大都沒有見過面。電話中先探詢了衡陽甘建華先生的意見,第二天,我的返鄉行程就被他熱情地安排好了。我與甘先生之前緣慳一面,僅在微信和電話中有過交流??催^他撰寫的深度紀實長文《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秘辛》,我才對我們家族的歷史有所了解。他的文章引征有據,事實準確,分析得當,措詞有力,可謂“落筆即作千秋之想”,讓我打心眼底佩服這位資深記者的調查功力。
我家的紅色蓋頭就是湖湘文化著名學者、老家也在茅洞橋的甘建華先生掀起的,爾后又是他的夫人衡陽市政協常委王錦芳女士率先發出提案,泉水江將軍家族大院和歸園烈士陵園很快被批復為縣級文保單位,進而申報市級和省級文保單位。此番回鄉得到甘、王伉儷的特別眷顧,從頭至尾陪同,并不時向人發出感嘆:“段氏家族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貢獻太大了,做出的犧牲也太大了,我們一定要善待他們的后人!”在甘先生的妥善安排下,我先后受到市縣兩級現任領導封哲夫、陳群洲、胡瓊峰及市老領導李慧星先生的親切接見,還與南華大學著名教授羅玉成先生及縣市有關黨政部門卸任或在任領導做現場交流。衡陽素有“中國美食之鄉”的令譽,在族叔段宜勇先生和湖南凈界酒業公司鄒肇睿董事長分別安排的饕餮晚宴上,我這個食品科學博士算是真正領略了家鄉的美食,更見識了家鄉人物的出類拔萃。在茅市鎮人民政府食堂,品賞人稱“茅市三寶”的燒餅、拎豆腐和黃皮草魚,聽著鎮黨委書記周才輝、鎮長歐召軍、鎮政協主任甘功清對家鄉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介紹,更是為自己尚未能替家鄉盡綿薄之力而汗顏。席間,周書記提出聚合社會各種資源,申請修復泉水江將軍家族大院,開辟一條從譚子山鎮大樂皁至茅市鎮泉水江的紅色景點旅游線路,更是令在座者振奮不已,我當場表達了希望能夠盡快回到衡陽大學任教的想法。
我的老家在衡南縣茅市鎮坪山村泉水江,老祖宗是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作者段成式。開派祖是衡陽政平段氏第三十六代段州淥(1778-1862),名鵬程,字三湘,號云門,曾任職云南候補布政司理問廳,誥授榮祿大夫(正一品)。他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名段必行,太學生出身,具體供職不甚清楚,也是誥授榮祿大夫。必行公也生有三個兒子,譜名文英、文蔚、文萼,人稱“段氏三杰”。段文英即段華,字俊丞,誥授建威將軍,花翎提督銜(從一品),記名簡放總鎮,統領江西老衡營。段文蔚即段起,字培元,號小湖,擢廣東鹽運使,誥授光祿大夫(正一品),賞戴花翎,歿后詔令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江南五省專祠追祀。段文萼,字聯芳,號棣垣,花翎副將銜,即補參將。晚清文學大家王闿運所撰《湘軍志》,以及《清史稿·列傳》《光緒湖南通志·人物志》,有他們仨的列傳或名錄。1992年版《衡南縣志》特別指出,段氏兄弟除了賑濟家鄉的饑荒,還捐資修橋梁、平道路,設育嬰堂、補恤堂,以“振孤寡、周乏絕”。并在小新橋、古桐廟建茶亭,方便來往行人。
我屬于新泉水江段華祖公這一支,他與元配誥封一品夫人陳氏生育四子,分別名明星、明耀、明光、明彩,其中明星、明光、明彩三公蔭授五品銜,夫人均誥封宜人,旌表節孝。明耀公誥授通奉大夫,賞戴花翎,浙江候補同知,直隸州同知,統領江西老衡營襄辦,授銜援越靖邊將軍。他生有十三個兒子,其中第六子段前祥誥授五品銜,歷任辰州鹽務局、安徽蚌埠、江西河口、湘潭釐金各差。前祥生子二,長子名徽楷,字儀生,國民革命軍少將;次子名徽模,名永嵩,字范學,國軍上校。第十子前祿,名長樂,字爵廷,太學生,曾任安化牌照稽查員。生四子,分別是徽緒、徽縉、徽紳、徽純?;站w名彥欽,字兆基,國軍上校;徽縉即段復,國民革命軍少將;徽紳即我的爺爺段沄;徽純即段政,先任國民革命軍新七軍二師少將師長,1949年11月5日在湖南道縣起義,委任解放軍二縱二師師長。
《湖南名人志·2》《湖湘文化大辭典·軍事分篇》《衡陽市志》《衡南縣志》《衡南縣鄉鎮簡志》,均收錄有爺爺段沄的詞條或傳記。按照甘先生《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秘辛》的說法:“泉水江近世最傳奇的人物是段沄,可以說,段氏一家的榮辱,后來迄今都系于其身。”爺爺本名段穀,字堯生,又字云清,號湘泉,別號茂生,生于清末光緒三十二年八月十五日(1906年10月2日)。1927年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五期,后又結業于峨眉山軍官訓練團將官班第三期,去臺灣后到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第一期深造(與蔣經國同班)。他從連長一路升遷至第95師師長,參加過徐州會戰、長衡會戰、浙贛戰役、常德會戰和桂柳會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爺爺率部開赴臺灣接受日軍投降,先后委任臺南、嘉義兩地警備司令,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的自由勛章。
1946年9月,在勝芳之役、固安之役兩次攻堅戰中,爺爺率第95師僥幸獲勝,得到“華北趙子龍”的稱號。國民黨國防部見該部屢立戰功,于是置換全副美式裝備,爺爺也被調升整編第208師(三旅九團制的甲種師)少將師長。1948年9月,明令授予陸軍中將軍銜。整編208師擴編為第87軍番號,所屬三個旅改稱師,爺爺升任第87軍軍長,兼任天津塘沽防守司令,代第17兵團司令,獲頒國民革命軍最高榮譽之“甲種一等光華勛章”。
而后來暴發轟動臺島的“段沄中將叛亂案”,聽奶奶盧兆麟和家族其他長輩說,起因于1949年11月,受中共中央統戰部天津特情站的委派,姑爺爺謝小球和伯爺爺段徽楷潛入臺灣,從事策反與情報收集工作。由于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被捕叛變,1952年8月,國民黨保密局以約談喝茶的方式,將爺爺和堂兄段徽楷、胞弟段復、妹夫謝小球相繼逮捕,以“知匪不報”的罪名關押年余時間。1954年2月3日,從審訊判決至死刑執行僅僅短短三天時間,連判決書都沒有,就以“叛亂罪”將四人殘酷殺害。他們沒有透露任何事情,但家人、部屬還是因此受到連累,四處求助無門。根據爺爺和叔爺段復獄中親筆所寫的血書(歿后于遺物中發現),都直指臺灣保密局意圖貪功得獎,對他們進行了嚴刑逼供。從臺灣檔案局現存資料中,我也清楚地看到爺爺當年受刑至整夜哀嚎,還需上簽請示核準自費醫療,讀來真是令人痛徹心肺。
說起來,爺爺1949年還救過蔣介石一命。當時他奉命率第87軍駐防浙東舟山,適逢奉化溪口鎮交警倒戈,蔣介石處境甚危,爺爺派兵及時敉平了嘩變。因此,蔣介石乘太康號艦去臺灣前,專門召見我的爺爺,親自面授機宜,隨后將他調任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此職務后來證實是便于監視時任總司令的孫立人將軍,詎料爺爺竟與孫將軍合作無間,這可觸犯了蔣介石的大忌。另一件事情,1947年蔣介石暫時引退,在全軍無彈無糧、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爺爺致函臨時代總統李宗仁,請撥發軍糧或調廣東參戰,以解當前困境。未料此信被蔣介石截獲,遂積成心結??蓢@爺爺忠勇愛國,堪稱一名標準的職業軍人,個性坦率卻不擅權謀,終于成為政治斗爭下的犧牲品。爺爺被處決后,同年即發生孫立人案,不同的是,孫將軍有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的招牌撐腰,所以被判軟禁33年。
其后我們兩岸親屬的遭遇,同樣不忍細述,因為“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直到1988年八九月間,中共中央統戰部三局才向有關部門發出第459號通知。2000年8月,經由國家安全部落實政策辦公室申報(第28-31號文件),國家民政部根據《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第三條第四款規定,批準爺爺及其兄弟三人為革命烈士。2013年10月,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內,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建立一座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緬懷當年在臺灣犧牲的隱蔽戰線烈士,石壁上即鐫刻著爺爺郎舅四人的名字。

2008年,在國家相關部門和兩岸親人的共同努力下,爺爺和三個兄弟的骨灰,經過家母蔣先來的艱難運轉,陸續從臺灣回到故鄉,游離他鄉半個多世紀的英魂落葉歸根。表叔謝培建在衡南縣譚子山鎮楊湖村大樂皁創建歸園,寓意“妻盼夫歸、子盼父歸、家盼人歸、國盼民歸”。2021年7月1日,在國家安全部和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的主導下,湖南省國家安全教育館暨“一門四忠烈”歸園項目如期開館,總用地面積92畝,總投資七八千萬元,包括四公里多長的主干道,將近三里路的園區環形游步道。按照“一場兩館兩區”的規劃設計,先后建成了國家安全教育中心廣場、國家安全教育館、“一門四忠烈”陳列館、主題公園體驗區和革命烈士墓園區,現已獲批省市縣許多榮譽稱號。每逢特定的烈士紀念日和黨建活動,便會有許多不同的單位前來拜瞻,大家在無名英雄雕像前靜穆默哀,緬懷先烈的不朽功勛。
歸園內原有爺爺贈送姑爺爺謝小球的龍泉寶劍遺物,這次我來歸園主要是捐獻爺爺的肖像,讓忠魂遺物不再漂泊歸鄉安息。兒時我的房間墻上掛著一幅約四開大小的半身人像,一位身穿綠色軍裝、面容白凈端莊、英氣逼人的青年,一直在默默地關注我的成長。爸爸媽媽告訴我,這是爺爺段沄,他身材高大挺拔,在人群中總是顯得鶴立雞群。這張六七十年前的彩色照片,原本是一張黑白照片,彩色效果應是工筆描上去的。在縣領導曾麗華等人的見證下,我捐獻了爺爺的遺像,未來期望能有更多的文物轉入豐富館藏,充實這座隱蔽戰線的主題史館。
回憶小的時候,我并沒聽過關于爺爺的故事,大人們都噤聲不語,因為那個年代沒人敢說真話。爺爺的案件牽涉的不只是家人,還有他的許多部屬。大人們不告訴我們,都是為了保護我們,免得被無辜受到牽連。依稀聽奶奶說過謝小球、段徽楷,他倆當年是從天津搭船到香港再轉臺灣的,而且接觸過其他親友,事后大家都被約談、被跟蹤,所以沒人敢吱聲。20世紀50年代的臺灣,處于白色恐怖年代,臺灣官方估計受軍事審判的政治受難人,當在20萬人以上,所以爺爺的事件并未被大肆報道。那時候,奶奶家中一直養著大狼犬充當警戒,卻總是被相繼毒死。奶奶連用餐的筷子都是純銀的,因為怕人下毒。這些生活中無形的恐懼,是我親眼目睹親身經歷的,又怎么能夠輕易忘記呢?
從歸園返回衡陽城的路上,我一直在默誦甘建華先生的詩歌《再訪歸園》:“再一次造訪歸園,依然幾度迷路/秋天的蟬鳴,一聲緊似一聲/烈日下,焦躁的天氣騰焰飛芒/沿七彩百日草逶迤,曠野之生機//山道已不復舊貌,潛伏臺海的人/玉雪紛飛,覆盆下的鐵血丹心/依靠靈魂的導航儀,狐死必首丘/家山,在天荒地老的大樂皁//噫!郎舅四兄弟,弟兄三將軍/半世紀前的英烈,比影視更真實/唏噓聲中,金黃耀眼的七里香/之上,秋蟬的鳴叫益發高遠”。
(作者:段有慧 本文載于《祖先的山水清明》,中華文脈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段有慧,生于1964年1月23日,祖籍衡南縣茅洞橋泉水江,生于中國臺北,系本文傳主、抗日名將、中共革命烈士、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段沄(1906—1954)中將嗣孫女。入讀中國臺灣中興大學(本科)、美國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食品科學所(碩士、博士),先后擔任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及觀光餐旅系主任、臺灣觀光學院廚藝管理系主任、中華谷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企劃招生組長,2019年11月起任江蘇理工學院文旅學院酒店管理系副教授。從事餐飲及食品營養教育與研究工作數十年,在農產品研發、食品加工及烘焙產品教育與推廣方面經驗豐富,曾任《烘焙工業》雙月刊主編5年。旅美14年,返臺后承辦2015年“經濟部”推動幸福點心計畫、2018年“環保署”惜食計畫并編輯出版《臺北綠食圈》手冊,發表多篇SCI論文及研討會論文。2022年7月、2023年2月,兩次回鄉省親認祖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