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衡努力”換來“衡文明”——衡陽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紀實
譚春蘭 王 靖 潘其斌 徐德榮
一城文明風,滿目皆美景。
穿行在衡陽市的大街小巷,樹綠花紅,環境優美;車水馬龍,文明通行;夜景璀璨,流光溢彩;“紅馬甲”分外耀眼,“衡陽群眾”參與踴躍,“身邊雷鋒”“好人群體”備受尊敬……一幅幅文明畫卷,在衡山之南、湘水之畔徐徐展開。
歲月從來不負奮斗者。鍥而不舍地努力,讓衡陽在文明“考試”中,得分步步靠前:在2021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衡陽市獲得94.70分,在97個全國文明城市地級提名城市中排名第二;“衡陽群眾”品牌創建經驗入選《中國改革年鑒》和湖南干部教育培訓“三百工程”典型案例,被中央文明辦作為地方特色品牌予以推介。同時,衡陽市還創新推出“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在全省率先全域完成四級陣地建設,實現市縣鄉村和重點行業領域陣地全覆蓋。
高位推動,繪好一幅“路線圖”
2月18日,衡陽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推進會,高位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會現場
衡陽市始終把文明城市創建作為“一號工程”,在頂層設計、精準發力、創新長效上開足馬力,推動創建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成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14個專業工作組;多次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會、專題調度會、問題交辦會,對創建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發動文明委成員單位同向發力……全市上下聯動,形成了頂格協調、高位推動、齊抓共管的創建新格局。
對標對表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衡陽市層層分解指標、逐級壓實責任、市縣鄉村聯動,設立“紅黃榜”制度、推行“網格化”管理、推廣“樓棟長”“灣村明白人”等做法,切實打通了基層治理“末梢神經”。
以文明城市創建為龍頭,以城鄉治理標準化為主軸,以市域治理現代化為重點,衡陽市城鄉共繪一張文明藍圖、共建一套文明標準、共育一支志愿隊伍、共享一套文化設施、共軌一套推進班子,統攬城市日常建設管理,推動創建從城區向鄉村拓展、從局部向全域覆蓋。
一盤棋布局,一竿子到底,一體化推進,衡陽繪制了一幅清晰具體的創建“路線圖”。
“標”出新高,共握一把“文明尺”
2022年下學期寒假相比往年要放得早,但衡陽市高新區衡州小學的教師們卻沒閑著,正緊鑼密鼓地迎接省級文明標兵校園復查驗收。
為進一步提高全體師生文明素養,提升校園文明層次,衡陽市新出臺學校公益宣傳、陣地設施建設、校園周邊環境等23條具體標準,對標文明校園“六好”標準(領導班子建設好、思想道德教育好、活動陣地建設好、教師隊伍建設好、校園文化建設好、校園環境好)。
校園文明創建有章可循有“標”可依,衡州小學組織全體師生認真“吃透”標準,奮力爭當標準化執行的“排頭兵”。
用“標準化”引領衡州小學創建湖南省文明標兵校園,不只是高新區,而是衡陽企業、市場、門店等文明創建的一個縮影。
推行城鄉治理標準化,衡陽市是全國首個“吃螃蟹者”。
2021年9月,“建立健全城鄉治理標準化體系”首次出現在衡陽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城鄉治理標準化成為衡陽市助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提升城市內涵的“一號民生工程”。
2021年11月17日,衡陽市召開城鄉治理標準化動員部署會,重點從城區治理、鄉村治理、交通治理、市場經營治理及公共安全治理五大領域實施標準化建設,并發布第一批25個大類、106個項目的工作標準,標志著城鄉治理標準化從構想走向實踐。
“痛點”變“亮點”,“舊貌”換“新顏”,一年多的標準化治理,直觀的變化是城鄉面貌之變,間接的變化是言行文明之變。
現在的衡陽,主次街道干凈整潔、家庭院落整齊優美、農貿市場衛生明亮、道路交通安全有序、公共秩序平穩和諧,不少外地返鄉者直呼:“衡陽變化真大!”
為抓常抓長標準化建設和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衡陽市把標準化建設和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納入全市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下發相關考核辦法和任務清單,做到市縣“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各地“齊開花”。
不定時、不間斷組織督查和暗訪,對發現的問題以現場交辦、下發督辦函等形式抓整改;每季度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全市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模擬測評;每月對重點部位進行專項督查,并在新聞媒體及時公布考核排名……系列考核措施的配套跟進,有力促進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
凝心聚魂,形成一股“向心力”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 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2022年11月17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黨史課在衡陽縣西渡鎮弘揚中學展開。
授課教師圍繞“開天辟地一聲雷”“當家做主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偉大復興強起來”四個篇章,用耳熟能詳的曲目、影視作品講述了黨的百年崢嶸歷程。
音樂黨史課是衡陽市創新推出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四會一課”(屋場懇談會、廣場故事會、校園思享會、大眾讀書會、音樂黨史課)之一,把音樂作品、影視作品與黨史教育有機融合,用藝術語言講述紅色故事,讓受眾在動聽的歌聲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禮。
衡陽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四會一課”為載體,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進基層,讓宣講走“心”又走“新”
不同人群用不同宣講形式、不同受眾用不同表達方式——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衡陽市推出的“四會一課”,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受到群眾熱捧。
講好文化、發展、紅色、先賢、先烈、先進的故事,針對鄉鎮村民的屋場懇談會互動談感想,針對在校學生的校園思享會“辯”活思政課,針對閱讀愛好者的大眾讀書會“悅”讀越香,針對市民群眾的廣場故事會“講”聲很熱烈,針對黨員干部的音樂黨史課“聲”入人心——四會一課,會開得生動,課上得有味,人人聚精會神,個個興趣盎然,黨的二十大精神悄然入腦入心。
群眾笑贊:“這樣的‘四會一課’,可以有!”
衡陽市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五有標準”,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細化為50條具體標準,共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地)3527個,實現了縣市鄉村、重要行業、重點領域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完成四級陣地建設。按照“一縣一品牌、一鄉一特色、一村一亮點”狠抓活動示范,創造了衡陽縣“厚德同心積分銀行”、南岳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夜校”等文明實踐品牌,推出了“為愛不打烊”“藝術童伴”“雁城驛站”等文明實踐項目,逐漸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衡陽模式”。
積極樹立德者受尊、好人好報的鮮明導向,大力營造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社會氛圍。2022年,王永紅等4人獲評“中國好人”,聶文輝等32人獲評“湖南好人”,袁嘉臨等3人獲評“新時代湖南好少年”。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衡陽市以文明實踐為載體,用黨的二十大精神凝心聚魂,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變成群眾支持、群眾參與的全民行動,形成了全社會共創共建的強大合力,共同建設新時代美好新城。
為民靠民,架起一座“連心橋”
文明創建的過程,就是持續解決城市頑疾,補齊治理短板的過程。
衡陽市以實實在在的惠民之舉,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率,讓創建成為一座“連心橋”。
小平房抹上迷人的暖黃色,路面鋪上了嶄新的瀝青碎石,墻體上是色彩斑斕的涂畫及個性化文字,跟隨鐵路老物件穿越“昨天—今天—明天”……衡陽市珠暉區苗圃街道保衛里以“網紅”的姿態闖進了衡陽市民的生活。
若是把時鐘撥回到幾年前,你根本無法想象,因為那時候的保衛里,屋舍破敗、磚墻斑駁、道路破舊,居民們意見很大。
所有的改變,發生在老舊小區改造之后。改造中,修舊如舊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原汁原味保留了昔日蘇式建筑、工礦筒子樓的建筑風格,融入創意文化元素,加入清新的文藝風,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
經過改造,保衛里的顏值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也隨之提升。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衡陽各老舊小區。
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
衡陽市廣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梳理匯總各類問題2萬余個,文明創建工作建議近萬條,把群眾的“幸福清單”變成文明創建的“責任清單”。
“衡陽群眾”志愿者通過網絡平臺為困難群眾開展直播帶貨
“衡陽群眾”志愿服務隊伍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市縣鄉村四級覆蓋,廣泛凝聚了群眾力量。目前,全市注冊志愿者達144萬余人、志愿者服務團隊5100余支。“衡陽群眾”品牌創建經驗入選《中國改革年鑒》和湖南干部教育培訓“三百工程”典型案例,被中央文明辦作為地方特色品牌予以推介。
開展“衡陽群眾在行動”“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文明創建我先行”等志愿服務主題活動10萬余場次,推出“星火助農”“雁回衡陽”“愛在路上”“向日葵”等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百余個,帶動廣大市民群眾參與文明創建。
……
城市因文明而美麗,人民因文明而幸福。
如今的衡陽,優美整潔的城市環境讓人心曠神怡,市民素質的大幅提升彰顯城市氣質。衡陽,正以嶄新的姿態,朝著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闊步前行。
“衡努力”換來“衡文明”-----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原載于4月4日《湖南日報》第6版)